网站地图 | 邮箱登录 | 电子所务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机构设置科技成果研究队伍合作交流研究生与博士后学会学报文化党群园地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活动
我所程晓博士再次赴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工作
2007/12/03 | 编辑: | 【 】【关闭
   2007年11月27日,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程晓博士代表遥感所第二次赴南极进行第24次科学考察,此次考察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2007-2009)”中国行动计划的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程晓此行从北京出发到澳大利亚西澳首府佩斯,从这里登上“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我所党委书记谭福安、副所长赵忠明前往机场送行。
   2007年12月16日,随内陆冰盖队离开中山站,科考队开始赴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将在此布设一个能在北京遥控监测冰雪变化的“智能尘埃”网络,将南极冰雪表面数据与天空中的遥感卫星监测数据相结合,对南极冰穹A地区开展“天地一体”的监测研究。沿途开展冰雷达、激光雷达冰雪测量,全程1300km,行程大约需用25天。
   2008年 1月10日,科考队将到达冰穹A地区,开展冰面地形图测绘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架设实验。这项名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冰雪环境连续测量系统”的科学研究计划,首次在我国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执行,由我所程晓博士负责。此前,程晓作为第24次南极内陆考察队的预选队员,在西藏接受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组织的高原选拔训练。
  “所谓‘智能尘埃’,就是布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些白色的、如手机大小的方盒子,其实就是一个个微型单片机,具有采集、处理、传输数据的功能。”程晓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南极一望无际白茫茫的冰盖中,这些带有天线的小盒子,的确渺小得像一颗颗尘埃。但它们却很‘聪明’,如果其中一个出了故障,另一个就会自动跳过去,寻找其他的‘同伴’完成任务。”
   为了将这些“智能尘埃”固定在南极冰盖表面,程晓博士采用的方法是,将它们分别固定在一根约2米长的不锈钢杆顶端,然后通过GPS精确定位,将这些不锈钢杆插入冰盖中固定,形成一个网络。网络的中心基站则放到天文观测箱内,并与我国首次赴南极冰穹A进行天文考察的科研人员合作,将观测数据通过卫星通讯定期传回北京。
   据了解,今年我国主要是在冰穹A地区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冰雪监测系统”的安装和运行实验,考验若干关键技术(组网、保温、供电和能源获取),为下一步在中山站至冰穹A整个断面实现密集安装、布设一个庞大的“智能尘埃”监测网络提供参考数据。
   整个科考行程历时4个月,考察队将于2月24日返回中山站,预计3月27日返回北京。
   目前,卫星遥感技术拓宽了人类研究南极的视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科学家已经获得了全南极的多源遥感影像图,测得了冰盖运动和表层冰雪的融化等数据。但由于缺乏地面验证,卫星遥感所获得的冰雪参数的可靠性不高,而地面验证和连续观测在南极地区的实施十分困难。业内专家认为,此次我国科学家率先将国际先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极地冰雪监测,并将卫星遥感监测与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进行集成研究,将会带来遥感领域的一场革新。

   程晓副研究员从事极地遥感研究的重要方向,是我所派出的第一位南极考察队员。参加了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2005.11-2006.3),进入南极冰盖腹地的格罗夫山地区,圆满完成遥感地面考察的科考任务,受到国家海洋局的通报表彰。此前还参加了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1999.12-2000.4)。
 
  评 论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Copyright.2009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北 北京9718信箱
京ICP备05080539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