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7
| 编辑:
| 【大 中 小】【关闭】 |
特别报道
会科学领域。“遥感考古”就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我们相信“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文物局文物杨志军司长和教育部谢焕忠司长分别代表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对“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表示支持和祝贺。
中科院遥感所名誉所长、“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主任陈述彭院士,中国历史博物馆朱凤瀚馆长,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副校长也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在热烈的掌声中,陈宜瑜副院长,谢焕忠司长和杨志军司长向“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了聘书。
而后,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陈宜瑜副院长等领导为“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揭牌。
作为成立大会的组成部分,在“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刘树人教授主持下举办了遥感考古学术研讨。
来自各地的代表们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文/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办公室
遥感所EOS/MODIS接收站
开 通
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EOS/MODIS数据接收站在今年11月13日建成。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运行,该系统运行稳定,接收图像清晰,12月12日在遥感所举行了接收站开通报告会。会上,中科院计划局许平副局长、资环局范蔚茗副局长、遥感所郭华东所长分别就知识创新能力建设和MODIS数据的开发应用做了重要的讲话。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林科院、航天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出席了报告会。
特别报道
遥感所EOS/MODIS接收站的开通,是我所实施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计划,在遥感信息科学基础建设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目前,在全国为数只有3家的MODIS接收站中,这是第一家由中国科学院所属单位负责研制的系统。科技日报和科学时报分别报道了该站开通运行的消息.
遥感所航天数据接收站主持负责整个系统的研制工作,信息产业部39所烟台分所、清华大学和挪威王国Kongsberg Spacetec公司参加合作。
EOS是美国长时间的地球观测计划(从1991—2013年)。MODIS传感器,即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EOS计划中最有特色的仪器之一。通过MODIS采集的数据具有从可见光到近红外、远红外的36个波段和250米~1000米的地表分辩率,加上数据以每天上午、晚上至少4次的频率采集和免费接收的数据获取政策,使得MODIS数据成为地学研究和环境遥感监测宝贵的数据资源。
它可以支持宏观的土地覆盖变化、生物生长量变化、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包括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粮食估产、沙漠化监测、冰雪分布、森林和草原火灾监测等;可以为海洋温度、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研究提供信息。
MODIS接收站建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做好运行与技术服务。具体负责运行管理该系统的遥感所航天数据接收站,将和遥感所各研究室及所外单位积极开展合作,一起深入开发MODIS数据的应用资源,为实现我所二期创新的国家目标和科学目标努力奋斗。
□文/连石柱
研发动态
空军第六研究所所长等参观遥感所
001年11月28日,空军第六研究所所长顾知明少将、黄勇杰总工等一行5人参观考察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所王超、孙俊杰副所长,科技处聂跃平处长,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忠明、王为民等出席接待了来宾。
在工程中心会议室,王超副所长首先对顾知明所长等贵宾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而后简要介绍了遥感所的有关情况。聂跃平处长介绍了遥感所的科研进展和承担项目情况。工程中心赵忠明主任介绍了遥感所承担军工项目的有关情况。
顾知明所长等一行从三楼到一楼认真参观了遥感所。
参观期间,特别是在数字地球原型系统实验室,对双方感兴趣的遥感科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也对下一步的项目合作增强了信心。
遥感所在国内率先开展遥感误差分析研究
“引进国外杰出科学家,共同建设国际一流实验室”是我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推出的又一新的举措。2001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误差分析实验室成立暨学术报告会在所一楼会议室举行,俞纪华副书记主持报告会,郭华东所长首先发表讲话,热诚欢迎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沈善普教授到遥感所共同组建遥感误差分析实验室,并对这种共建国际一流实验室的模式寄予厚望。
在沈善普教授的热心引荐下,四位美国专家也同时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加入遥感误差分析实验室的工作,实验室将采取聘用固定成员和聘请误差分析国内外顶级专家来实验室短期工作的方式开展工作,第一期建设预计用五年时间在遥感产品的误差估计;对不同来源的观测数据作优化聚合;
研发动态
遥感误差理论与技术等,预期前三年内的主要研究集中在我国现有遥感产品的误差分析上,如全球气候变迁、农业及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的遥感误差分析,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在三年内形成自主产权的遥感产品。
遥感误差分析实验室的英文简写是“REAL”,英文中这是“真实”的意思,这也是我们成立实验室的最终宗旨,实验室将以其扎实的工作,通过“遥感”的眼睛,让人们能更准确地看到我们居住的地球。
□文/孟庆岩、余琦
我国雷达遥感技术应用于水稻长势监测
及产量预估方面获得重大成功
达生态遥感是伴随着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项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的出现而得以蓬勃发展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以其特有的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及对某些地物的穿透探测,在对地观测领域中优势独特。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上一系列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发射升空,迎来了雷达遥感发展的高潮。雷达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它的应用领域逐渐广泛,适时地满足了不同领域商业用户对数据的需求。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攻关,已研制在民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的高分辨率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
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为雷达生态遥感研究,特别是农业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而如何处理分析雷达遥感数据,如何进行信息加工挖掘,最终如何跣畔⒆怀赡芄徊蒲А⒕蒙缁峒壑档闹对蚴墙裉斓睦状镆8醒芯空咚媪俚奶粽健V泄蒲г阂8杏τ醚芯克纳圮垦芯吭痹诠?SPAN lang=EN-US>863计划308主题的资助下,在水稻的长势监测和产量预估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收效。
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水稻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8%,谷物产量的43.55%,是我国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粮食问题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一直倍受关注。特别是中国加入WHO以后,各行业都面临新的挑战,粮食贸易也不例外。如何能掌握第一手的粮食信息是贸易成败的关键。而对粮食作物长势的动态监测可以实时地获得粮食产量方面的信息。邵芸及
研发动态
其研究小组以水稻为目标,利用雷达遥感技术,为其长势监测及产量预估寻求了一种新型的遥感数据源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在该项目中,首次揭示了水稻后向散射系数的规律,为单参数雷达遥感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找到了有效方法与途径。该项目首次提出了雷达遥感水稻长势监测及产量预估的最佳时相及图像获取频率选择组合的模式。应用结果显示了所提组合模式的有效性,并在国内外得到了采用。利用水稻及其共生植被和其它目标的时域散射特性,识别出生长周期仅差5-10天的早熟稻、中晚熟稻和晚熟稻及其它多种植被和目标物,结果优于已有报道。
目前,该项目的成果已在日本、印度、韩国及我国国土资源部的国土大调查、全国农情速报系统和广东全省水稻长势监测中得到应用,并促成了国际雷达农业应用高峰会议在京召开。近期,该文章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选为全球最有参考价值的15篇文章之一,已受到了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和阿肯色农业系统局的关注,正在磋商利用雷达卫星进行阿肯色州(美国最大水稻生产州)的水稻种植面积估算、长势监测和产量预估。
□文/
邵云
稻雷达遥感研究
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关注
合国粮农组织(FAO)委派Ryerson博士等三位科学家就对地观测技术(EO)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估总结。他们在检索评阅有关论文的基础上, 遴选出世界上该领域10到15篇最有价值的研究论文, 编入FAO对地观测粮食安全报告。
经严格评选,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信息重点实验室邵芸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发表在今年《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SCI期刊上关于水稻雷达遥感研究的论文被选入FAO EO粮食安全报告。
Ryerson先生说:〝我认为该工作是雷达农业遥感研究领域中的最佳成果之一〞。
□文/黄铭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