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由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自然基金委计划局、中科院科学传播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团委联合主办,中科院天地生科学文化传播中心、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普创意大赛在京颁奖。来自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自动化研究所、科学时报社、中科院研究生院等20余个单位的约40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及优秀、入围等奖项。
本次获奖的科普创意作品,大多是中科院的科技人员、研究生及科普爱好者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业余时间利用动画及音视频软件,以制作多媒体作品或撰写科普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完成的。本届吸取上届比赛的经验,扩大了参赛规模,共吸引了来自中科院属40多个单位的百余名选手参赛,使之覆盖范围更广、参赛作品形式更加丰富。大赛分为多媒体作品竞赛和项目计划书竞赛两部分。获奖的作品不仅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比赛过程中,选手们根据各自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自由选题,独立或自由组队完成作品,大赛组委会邀请著名科学家、科普专家、教育专家担任评委,从作品的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互动趣味性、表现手段等方面综合评分,再经形式审查、初审、终审、网站公示,最后选出各奖项的获奖作品。
在多媒体类的获奖作品中,有的作品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介绍,有的作品注重对实用新技术的推广。例如,获得一等奖的多媒体类作品——动画片《垃圾分类回收》。该片通过错丢易拉罐的小朋友与分类垃圾桶之间的对话,生动风趣地向公众介绍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方法和意义,并列举出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与回收价值,揭示出垃圾分类对于资源的节约与利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评委表示,这些由科技人员创作的动画片不仅制作精美,知识性强,其思想性、文娱性也是很高的,除可作科普作品欣赏外,有些作品稍加修改后,即可作为社会公益广告或宣传片在媒体上播发。获得二等奖的作品——动画片“RFID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则通过展示中科院的一项实用新型技术“RFID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工作原理和运行该系统所产生出的社会效益,提醒人们使用科学的管理技术使食品安全得到保证。正如片中所说,在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如何能有效找到一种跟踪、管理、追溯与评估系统来保证安全呢?理想的食品安全系统能够为销售商提供供货顺序的咨询建议、为消费者提供食品质量安全报告、为生产商提供销路分析报告,使用这样的方案,就不用为我们的食品安全而担心了。同样获得二等奖的多媒体作品——《到山里上一堂博物课》,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电子书。书中通过介绍北京一座山上的动物、植物、矿物的分布、生活和构成情况,以及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方法,带读者到大自然中去探寻各种各样的宝贝,不少读者说,“与其说它象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更象是一本博物旅游的‘导览手册’”。
此外,在本次的获奖作品中,还有许多作品反映了近期的重大新闻事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多媒体作品“颤粟的大地”、“遥感与5.12汶川地震”、“汶川地震诱因”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把着眼点放在纪念5·12大地震一周年上,面对去年那场曾经为神州大地带来巨大痛苦的天灾,人们不禁要问,那场大地震原因到底如何?地震到底是否可以预测?遥感等新技术对于减灾、灾后重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以上作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并对死难者给予了深切的缅怀。这些作者表示,诸如地震能不能准确预报等问题是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天灾、以科学的方法应对天灾,是作为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追求“信息量大但不艰深”,并且以最适合观看和传播的展现方式呈现,即使完全不懂地震的人,看过之后也会对其有初步的认识。温总理说,“做好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我们认为,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既是切合实际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项目计划书”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给予了精心遴选、认真调研,撰写出数十篇科普体裁的项目书。经审议,专家评审团最终评选出14篇项目计划书入围。在这些入围的项目计划书中,既有磁约束等离子体演示、化纤生产演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校园常见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等科普实验项目的预案;也有新一代多媒体投影交互平台、网上公共天文台的教学演示、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普资源综合展示共享平台等展览展示型项目的运行企划。评审专家要求,这些科普项目的计划书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技术表现性,并能够体现研究方向特点,项目预算不得超过5万元人民币,项目实施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在创意上,要求健康向上、热情活泼、风格明确、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其作品必须拥有合法版权,思想内容上不得危及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值得一提的是,经专家评审出的获奖项目计划书,不但会在比赛中取得奖项,而且还将有机会受邀参加中科院科学传播机构、院地合作机构组织的相关合作计划,使“书”中的那些展示性好或参与性强的项目获得经费上的支持,并得以实施。
大赛承办方代表对记者说,举办科普创意大赛的目的主要在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使公众领会科学研究的真正内涵与现实意义。观看了众多参赛作品,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中科院的青年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善于将那些前沿的、深奥的科学知识,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展现给公众,使科学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起来,我们也将借助这些“有益的尝试”,为中科院科学传播工作的更好开展而努力。
 |